語言: 中文  |  Eng
主頁 了解我們 醫生列表 新加入醫生 加入評論 聯絡我們
醫生姓名 地區 執業類別 性別 註冊專科
輸入全部或部份的醫生姓名爲最熱門 爲次熱門
大廈名稱 診症時間 診症日子 收費 關鍵字搜尋
產後內臟「移位」? 醫生:生育後會復常
 

產後內臟「移位」? 醫生:生育後會復常

孕婦需關顧的事情有不少,坊間有說法稱,母親體內的器官隨着胎兒生長,或會被逼至移位。有婦科醫生指出,子宮漸大會令體內器官之間變得擠逼,但並非移了位置,生育後便會回復正常。有中醫亦稱,生產時有機會因擠壓而出現內臟下垂,籲產前切勿操勞。

婦產科專科醫生李文軒表示,隨着胎兒逐漸生長,子宮會一同變大而擠壓附近的器官,孕婦便會感到不適;如子宮壓逼到胃部,會促使孕婦易胃脹或有反胃等情況,但並非是「移了位」,只要當生產後胎兒離開母體,壓力消失,體內器官不再受壓便會回復原貌,「以往腸、胃或腎之間有一定空間,只不過懷孕時會令它們逼在一起」。他並舉例稱,子宮後方是腸,而腸沒有特定位置,可上下移動,「當子宮漸大逼到它時,或會被逼得偏上、下或後,不是移了位置。」

子宮變大 致擠壓附近器官

外科專科醫生黃卓忠則指,懷孕過程中子宮脹大,會影響器官功能,「但並非真的將器官移了位置,只是逼開。」他亦舉例稱,一般人有盲腸炎會導致下腹痛,但有孕婦疼痛位置在腰右方,處於較高的地方。

註冊中醫師陳嬿珺表示,孕婦在生產時要將嬰兒排出體外,過程中因擠壓會出現內臟下垂的情況,「有些是子宮下垂,有些則是腸下垂」。

她指出,如年輕孕婦體質好,回復會較佳,但如屬高齡產婦,或正氣不足,生產後則更氣虛血弱,難以自行回復,「濕困較多些的女士,產後難讓身體復元,產後應多做如走路等(輕量的運動),以活動身軀。」

中醫:孕期勿操勞「耗氣」

她續指,倘有內臟移位的問題,可導致陰停、痔瘡脫肛等情況,通常會引起感染,「有時生產後正氣不足,出現陰痛,大小二便時會令子官下垂,需用手托起」,而長期不處理移位問題更會使氣機失暢,導致多種身體問題。因此,如一個月左右發現未能自行回復,便應該求醫。

陳醫師建議,孕期7個月後便要開始做好預防內臟移位的準備,生產前不要操勞以免「耗氣」,因其會易於導致內臟脫除及產後易虛脫,但需要適量的運動;而產後應多臥床休息,亦可服用生化湯,加快胎盤脫落及惡露排出,藉此令孕婦更好地恢復,減少瘀血積聚在子宮,引致氣血運行不暢致內臟移位。

產後調養

  • 保持下體乾淨
  • 盡量不要吹風
  • 缺血氣才進補,如本身體虛者亦可以人參、北芪進補

中藥補氣助預防

註冊中醫師陳嬿珺表示,婦女在生產前可以中藥調理,主要服用補氣的藥物,使孕婦有足夠的「正氣」,如多食用黃芪、黨參有助預防。

李文軒醫生 DR. LEE MAN HIN MENELIK

黃卓忠醫生 DR. WONG CHEUK CHUNG

資料來源:晴報 20-03-2020

選文來自:香港E大夫/醫大夫

 

 

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

E-Daifu.com

以上資料不是醫療意見,只供參考 / 資料來源 : Michelle

雙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雙關醫護資訊。
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,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。
如身體不適請即睇醫生,切勿延誤治療。 如資料有誤本網站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。

     
   關閉

   關閉

WhatsApp 號碼:5548-8918

關閉

E-Daifu App